过去一周(2025年3月10日-3月14日),中信机械行业指数微涨0.11%,在31个一级行业中排名第28位。细分板块中,运输设备以2.29%的涨幅领跑,仪器仪表和专用设备分别上涨0.69%、0.38%,而通用设备、金属制品和工程机械则小幅下跌。行业焦点集中在机器人产业的政策与产能突破,以及深海科技首次被纳入政府工作报告后的战略布局。
中央层面,3月5日发布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大力发展智能机器人”,明确将具身智能纳入国家战略。风云体育APP3月16日,中办、国办联合印发《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将机器人列为“人工智能+消费”的核心领域,强调推进技术研发和场景应用。地方层面,上海、广东等地率先行动:上海市委书记陈吉宁调研智元机器人,针对企业需求提出具体支持措施;广东省3月10日发布《推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若干政策措施》,从重点项目资助到人才引进细化扶持政策。目前,全国已有十余省市出台人形机器人专项规划,形成“中央统筹、地方发力”的协同格局。
全球头部企业近期密集释放量产信号。3月15日,Figure宣布其BotQ工厂首条产线万台,同时透露下一代产品Figure03将采用注塑、压铸等高效工艺替代传统CNC加工。同日,马斯克称“星舰”将于2026年搭载人形机器人“擎天柱”执行火星任务,进一步强化机器人应用于极端场景的想象空间。国内企业中,智元于3月14日发布新一代灵犀X2机器人及启元大模型,越疆则在3月11日推出工业级仿生人形机器人DobotAdom,展示自主完成百余项复杂任务的能力。这一轮技术迭代中,执行器、感知系统和制造工艺的突破成为量产落地的关键支撑。
从政策导向到企业动态,机器人产业正从实验室走向工厂和消费场景。中央与地方的政策协同降低了产业链各环节的试错成本,而整机厂产能规划与核心部件工艺升级则印证了规模化生产的可行性。这一过程中,技术壁垒较高的传感器、减速器、丝杠等核心部件有望率先受益于国产替代需求。
3月12日发布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深海科技”列为未来产业发展重点,提出建设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此前,上海市在3月发布的《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中,明确将“海洋+智能制造”作为临港新片区核心方向,长兴岛则聚焦打造世界级造船基地。政策层面首次将深海科技与商业航天、低空经济并列,标志着海洋经济从传统资源开发向高技术驱动的战略性转变。
深海科技的核心在于装备与探索能力。据机构研究,2024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突破10万亿元,对GDP贡献率达11.5%,其中深海装备、海上新能源、海洋生物医药等新兴领域成为增长引擎。风云体育APP上海市近期提出开展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产业链图谱编制,并探索金融工具支持路径;广东省则加速布局海上风电、深远海养殖等项目。当前,深海勘探装备、海底电缆、LNG运输船等细分领域的技术突破,正在推动产业从近海向深远海延伸。
长三角一体化框架下,上海牵头搭建海洋经济协作平台,推进海洋科学数据中心和咸潮预警监测中心建设。同时,海域立体分层设权、蓝碳交易机制等制度创新试点,为深海资源开发提供政策保障。这一系列举措旨在通过区域协同和资源集约利用,解决深海科技研发投入高、周期长的痛点。
宏观经济波动、技术商业化进度不及预期、原材料价格波动等或对行业发展构成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