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75年来,国有经济始终坚持全局视野、始终坚持长期主义、始终坚持问题导向,依靠改革破除各类体制机制障碍,加速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不断利用经营手段和市场力量履行国家战略使命,为中国实现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跨越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
2024年10月1日出版的《国资报告》推出封面报道《筑基中国式现代化》,从能源、通信、汽车、重型装备制造、钢铁、航运、建筑等多个行业带您回顾国有经济跃迁升级之路。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业待兴、百废待举,列强环伺、围堵封锁,空前的紧迫感让我们深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之宝贵。也正是基于这份清醒的自我认知,老一辈建设者勒紧裤腰带,历经千辛万苦建立了包括一重、鞍钢、武钢、一汽等在内的比较完整的基础工业体系和工业门类,在风云变幻的国际环境中握住了发展主动权,攒下了中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本钱。
在此过程中,装备制造业特别是重型装备制造业,既是中国现代工业体系的受益者,也是重要推动者。
习高度重视重型装备制造业发展,曾多次视察中国一重、东方电气等相关企业。9月28日,习在给中国一重产业工人代表回信时提出,“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新时代新征程,希望你们坚守技能报国初心,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苦练内功、提高本领,继续为建设制造强国、推动东北全面振兴贡献智慧和力量。”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重型装备制造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巨大变迁,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早在1952年7月,中央书记处就连续召开多次会议,认真研究了中国工业化建设的方针,确定以建设重工业基础为五年计划的中心环节。同时,决定由周恩来、陈云、李富春等组成中国政府代表团前往苏联,就“一五”计划中需要苏联援助的工业项目问题进行商谈,中心环节是重工业,特别是钢铁、煤炭、电力、石油、机器制造、飞机、坦克、拖拉机、车辆制造、军事工业、有色金属、基础化学工业等。
从1949年到1978年,党中央集中有限资源,重点发展重工业,拉开了中国工业化序幕。1953年到1956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取得巨大成功,在整个“一五”期间,我国工业生产取得了巨大成就,在苏联援建的156个骨干项目的带动下,我国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9.8%,工业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52年的43.1%,提高到1957年的56.7%,上升13.6个百分点。这一时期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以及重工业快速发展,为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奠定了发展基础。
2022年11月,由国机重装研制的首个国产1000MW超超临界机组FB2转子交付,标志着我国百万千瓦级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机组,实现完全国产化
20世纪80年代,国家开始实施经济体制改革,重型装备制造业逐步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转型过程是艰难的,转型结果是喜人的,国家通过加大对重型装备制造业投资力度,持续引进外资、推动技术合作、鼓励自主创新,推动了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行业整体水平得到显著提升。中国重型装备制造业逐渐形成了以国家重点企业为龙头、地方企业为基础、科研院校为支撑的完整产业体系,同时也涌现出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满足了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多元化需求。
中国一重是新中国成立后,在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由苏联援建的重型机器制造厂,是毛主席提议建设、周总理誉为“国宝”、习称之为“中国制造业的第一重地”的国家重点工程项目,是共和国的“长子”,也是156个重大建设项目之一,其发展历程生动地展现了整个行业的演变。
1950年2月19日,访问苏联期间,专程参观了乌拉尔重机厂,在这里,他对周恩来说,风云体育入口“有朝一日,我们也要建立自己的乌拉尔重型机械厂。”
中国一重于1954年开始筹建,1956年破土动工,1960年6月经国家正式验收全面投产。总投资4.5849亿元,相当于当时全国人民每人拿出一块钱支援重机厂建设。
作为我国工业体系的第一道工序,中国一重是制造工厂的工厂,包括钢厂、电厂、炼油厂、汽车制造厂等都是由像中国一重这样的重型装备企业提供的主体设备和服务。
70年来,中国一重始终站在国家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自主化最前沿,累计为国民经济建设提供机械产品600余万吨,开发研制新产品435项,填补国内工业产品技术空白534项,先后创造数百项“第一”,为发展壮大民族装备工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今天的中国一重已经发展成为中国核岛装备的领导者、国际先进的核岛设备供应商和服务商,是当今世界炼油用加氢反应器的最大供货商、冶金企业全流程设备供应商和国防装备重要供应商。
重型装备制造业是现代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石。75年来,重型装备制造企业在构建自主可控产业链、促进技术创新与研发、增强产业国际竞争力方面不断发挥更大作用。
重型装备制造业在国家经济中扮演着基础性角色,重型装备主要应用于采矿冶金、能源电力、炼油化工、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等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领域,重型装备的自主可控是国民经济以及现代产业链自主可控的基石,是保障国家供应链安全的底线.采矿冶金领域
中国已经建成健全的采矿冶金重型装备体系,涵盖了从设计、制造到售后服务的完整产业链,产业控制能力不断增强,有力支撑了国内矿业冶金行业发展。采矿方面,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煤炭、铁矿石和铜矿生产国,年产煤炭超过47亿吨,占全球总产量的50%以上。冶金方面,中国钢铁产量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2022年粗钢年产量超过10亿吨,在铝、铜等非铁金属的冶炼和加工方面也具备强大实力。
重型装备制造业提供电力、石油、天然气等行业核心设备,大型发电机组、油气勘探设备、大型钻井平台等高效提供了能源开采及转换能力,有效保障了能源可持续供应,安全支撑作用显著。中国已经成为全球领先的能源装备制造和应用国家,在油气资源开发、水电、火电、核电、风电等各领域都具备强大的技术实力。
重型装备制造业提供大型炼油装置、化工反应器和分离设备等核心设备,显著提升了石化行业的生产效率及安全性,有效保障了行业可持续发展。中国在炼油化工装备领域持续聚焦技术创新,在催化裂化、加氢裂化、催化裂解、催化汽油吸附脱硫、柴油超深度加氢脱硫等方面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装备,形成了包括原油开采与供应、炼油加工以及石化产品加工的完整产业链,科技创新作用不可替代。
重型装备制造业提供大型货运列车、船舶和公路运输车辆等核心设备,显著提升运输能力和效率,保障了国内乃至全球物流通畅。中国已经成为全球领先的交通运输装备制造和应用国家,在铁路、公路、航空和水运等多个领域具备强大的技术实力。铁路方面,全国铁路营业里程15.9万公里,其中高铁4.5万公里,高铁产品成为中国的产业名片之一。公路方面,公路运输网络不断完善,重型货车普及率持续提升。水运方面,中国船舶制造能力位居全球前列,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三大指标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能够建造包括超大型集装箱船、大型液化天然气(LNG)船、高端海工装备等在内的各种船型。
重型装备制造业提供大型挖掘机、起重机、盾构机等核心设备,持续提升工程施工效率和质量,保障国内大规模基础设施项目推进。以盾构机、造楼机、架桥机等为代表的基础建设重型装备持续更新换代,不仅推动了基础设施建设效率的提高,也为建筑行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带来了坚实保障。
中国一重作为中国重型装备制造第一重地,其产品和技术广泛应用于采矿冶金、能源电力、石油化工、交通运输、风云体育入口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为国家的现代化工业体系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科技创新在中国重型装备制造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是推动产业升级、提升国家竞争力和保障国家安全的核心动力。通过不断的技术突破,中国重型装备制造业已经在多个领域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甚至“领跑”的转变。
2006年,中国一重成功制造了当时世界最大、加工能力最强、技术最先进的自由锻造水压机,标志着我国重型锻造设备制造水平跨入国际先进行列,打破了国际市场技术垄断。通过技术创新,中国重型装备制造业在核电、石化、冶金等行业关键核心技术上不断取得了显著进展,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增强了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重型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创新还有助于解决其他工业领域“卡脖子”问题。作为“制造工厂的工厂”,重型装备领域的技术进步能够为其他行业提供更加先进、可靠的生产设备,从而推动整个产业链的技术升级和产业结构的优化。
2017年,武重集团成功研制CKX53280超重型数控单柱移动立式铣车床,填补了国内空白、打破了国外封锁,解决了我国核电和水电领域发电容量突破千万千瓦的难题,打破了发达国家的垄断和技术封锁,为我国重点领域战略装备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重型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创新还能促进相关产业链的发展,带动上下游产业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随着重型装备制造业对智能化、自动化技术的需求增加,加速推动了工业自动化、机器人技术、信息技术等相关领域的快速发展。
在全球化背景下,“走出去”成为行业发展必然趋势,重型装备以其特殊的地位成为中国现代产业“走出去”的名片,持续提升中国现代产业国际影响力。
重型装备“走出去”助力中国制造塑造国际形象。中国重型装备制造业通过科技创新,成功突破了“华龙一号”核反应堆、“复兴号”高铁、特高压输电等高端装备,伴随这些高端装备销往巴基斯坦、印尼等海外国家,高调展示了中国制造业的实力和进步。
重型装备国际化有助于促进技术输出和产业升级。重型装备通常涉及复杂的技术和管理体系,这些体系和标准不仅适用于单一设备,还涵盖了设计、生产、维护和运营等多个环节。中国重型装备企业进入国际市场往往也会带动中国标准“走出去”。以中国中车为例,其在全球范围内推广高铁技术时,不仅提供了列车本身,还带来了相关轨道建设、运营管理和技术培训等全方位服务和标准,对于中国相关产业以及更多上下游产品输出起到重要作用。
重型装备制造业的蜕变与升级在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重型装备制造业正经历着深刻的蜕变与升级,只有进一步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才能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
进入工业4.0时代,智能制造成为全球制造业的发展趋势。重型装备制造业作为工业核心领域,也在顺应这一潮流,通过智能化转型实现质量与效率双提升。
智能制造不仅涉及设备本身智能化改造,更涵盖了生产过程数字化。随着智能制造的深入发展,重型装备制造业将逐步从传统粗放、零散的生产模式向集约化、柔性化生产模式转型,同时,重型装备将逐步从销售设备向销售全生命周期服务和解决方案发展。这种转型不仅提高企业生产以及市场响应速度,也会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从而推动整个制造业升级。
重型装备制造业正在由传统单一设备制造转向以用户为中心、以解决方案为交付物的经营模式。解决方案的核心在于深入了解客户实际需求,结合行业特点,设计出更具适应性和灵活性的产品组合和服务体系,从而提升客户使用体验和满意度。这一由通信、工程行业衍生的概念正在逐渐在重型装备制造业中扎根。
技术层面,重型装备制造企业开始采用模块化设计和柔性制造等先进技术。模块化设计使产品能够根据客户需求进行个性化配置,柔性制造保证了在“千人千面”的设计之下仍然保持高效生产。比如,中国一重在大型冶金产品中正在逐步应用模块化设计,实现对不同客户、不同需求的快速响应,增强了产品市场竞争力。
服务层面的创新同样重要。重型装备制造业开始强调“全生命周期服务”概念,涵盖从设备选型、安装调试到后期维护保养等各个环节,形成闭环服务体系。这样一方面可以减轻客户运营运维压力,另一方面可以提升设备整体使用效率和安全性。
通过强化解决方案供给,重型装备制造业将实现从制造向“制造+服务”转型,在增强客户的黏性和忠诚度、实现企业多元化上增砖添瓦。
在全球可持续发展理念日益加强的背景下,绿色制造成为重型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重型装备企业都在积极改进生产模式,推动绿色制造实践,以此助力可持续发展。
绿色制造强调在生产过程中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提升能源效率。重型装备制造业为改变传统高耗能、高污染的情况,在设计和生产环节都在积极引入清洁生产技术、优化生产流程、降低能耗和物料损耗,以此减少碳足迹。同时,也在持续推动落后低效生产设备更新,包括淘汰老旧加热炉、热处理炉,更新为节能炉窑,对老旧机械加工设备进行电气和数控系统升级改造,以及推广应用自动化、智能化的焊接和检测设备等。
在绿色制造的推动下,重型装备制造业正在逐步转向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核心的新模式,不仅关注生产效率的提升,更强调对环境的保护及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最终实现经济目标与环境目标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