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1日至12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会议强调,加大区域战略实施力度,增强区域发展活力,深化东、中、西、东北地区产业协作。
区域战略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利器和显著优势。东北振兴是区域战略的重要内容,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具有重要的战略支撑作用。
区域战略如何布局?如何在区域协调发展中实现东北振兴?中国工业报专访了吉林大学校委会副主任、东北振兴发展研究院院长、吉林大学原党委常委兼常务副校长邴正。他表示,
东北振兴的关键在于振兴东北工业,而要实现东北工业振兴,其核心点在于以新质生产力为牵引,推进东北新型工业化。
区域协调发展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充分体现,是我国发展追求的目标,是经济社会长远稳定发展的必由之路。
邴正:改革开放以来,中央高度重视区域发展。中国地域辽阔,从历史、文化、经济、社会各个方面看,不同区域存在着一定差距,甚至是较大差距的。针对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我国提出了区域发展战略。比较早的区域发展战略就是区分东中西部,后来针对西部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针对东北提出了东北振兴战略。各个区域在中央支持下又提出了很多区域发展战略,比如大湾区、长三角、环渤海、中部崛起,这些都是区域发展战略。
从这些年的区域发展看,我们取得了很明显的成就,最典型就是珠三角、长三角这两大区域的发展,它们已经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龙头,是当前支撑中国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核心地区,效益非常明显。西部大开发战略,以及东北振兴战略,对整个西部及东北的发展起到了相当重要的引领和推动作用。
第一,区域协调发展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充分体现,我们的发展是不平衡不协调的,但是我们追求的目标是逐渐平衡和协调。同一国家内有区域差距是正常的,但差距过大,对社会稳定、国家民族团结、长远经济发展都会产生消极作用;第二,区域战略对于相对落后的地区而言,是缩小差距、提升发展速度,改善民生的关键举措。
不管是美国东北也好,中国东北也好,都遭遇了全球性的产业转移、工业化升级换代的阵痛,这是东北发展遭遇问题的根本原因。
中国工业报:东北发展一度引领全国、令人瞩目,但20世纪末以来,东北区域整体发展有所滞后,背后有何深层次的原因?
邴正: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国家把东北作为国家的重工业基地来建设,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成效,东北经济占比最高的时候,占了我国工业产值的22%。东北曾经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引领全国的工业发展,对全国经济发展作出过突出贡献。但是随着市场经济改革、国企改制等,东北经济出现了滑坡,发展速度落后于东部的发达地区,这就是提出东北振兴战略的背景。
再往深远看,实行东北振兴战略已有20多年,但前些年,东北经济的增速普遍放缓,全国都高度关注。至于原因则众说纷纭,有人说是计划经济的影响,但是计划经济距离我们开始深化改革,已经有三四十年,这显然站不住脚。也有人说这是由于东北地域文化造成的。东北过去自然条件好,人们小富即安,东北气候寒冷,人们喜欢窝在家里,这些解释不能说一点道理没有,但是不全面。当年北大荒是怎么开发的?大庆油田是怎么开发的?东北人民吃了很多苦,在冰雪中抗击严寒,人拉肩扛流血流汗,最后建成的大庆、北大荒,所以地域文化不能完全说明问题。
从英国工业革命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这个阶段叫传统工业化阶段。传统工业化的产业是以原材料加工、机械制造和电力为主,在那个时代哪有原材料,哪就会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东北为什么能够领先全国?它有丰富的矿藏,煤、铁等埋藏量大,风云体育官网开发又比较早,很早就形成了人口集中地,出现了沈阳、哈尔滨、吉林、齐齐哈尔、大庆、伊春、鞍山、抚顺、大连这些现代化的工业城市,所以东北的城市化水平、东北的工业产值就在全国领先。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从全球看开始转入现代工业化,现代工业化的支柱产业,就是由汽车、电子和石油化工为主,能源从煤转为石油为主。这一阶段东北仍然不落后,因为沈阳有电子、长春有汽车、有大庆油田,因此,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初期,这30多年东北始终在全国居领先地位。
从20世纪末到进入21世纪,全球出现了新型工业化。它是以新能源、新材料、信息工程、海洋工程、航空航天工程、生物医药工程为核心工业化。这些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集中在高校、科研机构、大企业的研究机构,在实验室里生产出来,不再依赖原材料。
东北作为原材料产地,一是资源开始枯竭,二是产业动能发生战略转移,不再依赖原材料,依赖高新科学技术。东北失去了原有的优势,产业随之下滑。从全球来看也是如此。伴随着产业的变迁,法国的里昂,英国的曼彻斯特,美国东北部的底特律、芝加哥、匹兹堡等工业城市开始下滑。产业转移是全球性的,不仅仅是中国,而我国的转移过程比全球要晚20年左右,因为我们的现代化水平比发达国家要晚二三十年。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要求的条件是一个国家的信息中心、交通中心、金融中心、政治经济活动中心都要建立起来,这恰是东北的短板。东北由于地处边疆,又没有较多的高校科研机构,不是科教中心和信息中心,在这一轮发展中东北没有优势。所以,不管是美国东北也好,中国东北也好,都是遭遇了全球性的产业转移、工业化升级换代的阵痛,这是东北发展遭遇问题的根本原因。
东北振兴的关键在于振兴东北工业,而要实现东北工业振兴,其核心点在于以新质生产力为牵引推进东北新型工业化。
中国工业报:本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加大区域战略实施力度,增强区域发展活力,对于东北而言,如何进一步发力东北振兴战略?
邴正:根据产业发展规律,结合东北的资源禀赋和产业现状,东北振兴的关键在于振兴东北工业,而要实现东北工业振兴,其核心点在于以新质生产力为牵引推进东北新型工业化。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在三个方面进行调整提升。
欠发达地区往往有一种思维,叫做非常规发展、跨越式发展,我认为这些想法有其理想性的一面,不一定所有的区域都具备现实性。经济发展是有规律的,需要具备发展的相应条件,才能够产生奋起直追的效应。
从国家来看,在后发展国家中,我国充分利用自己的资源和体制的一些优点,集中国家人力物力财力,在短期内迅速在我国经济基础较好地区实现了超越式发展,缩小了和国际的差距。这集中体现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和强一线城市,现在的人均GDP、人均收入和所聚集的新兴产业已经超过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甚至接近了发达国家水平,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全国都已经达到这个水平。因为这种跨越式发展可以通过我国强大的社会动员能力,在短期内、在有条件的地区实现率先突破。国家是支持东北的,但是东北也需要靠自己消化由于产业转移带来的各种矛盾,即东北振兴需要一个过程。不会是一个政策,几年时间就立刻开花结果,要追上新兴产业的步伐,一定要打好基础。
所以,东北需要树立长线发展的战略思维,循序渐进,打好基础,提升水平,然后才能迎来一个经济的大爆发。
第二,需要在三个方面对东三省产业规划进行调整提升,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规律和要求科学布局东北工业。
东北正在努力追求新型工业化,追求高质量发展。根据“十四五”规划,在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东三省的规划中辽宁提出了五大产业,吉林提出了六大产业,黑龙江也提出五大产业规划,应该说很有战略性,但是,新型工业化中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具备产业规模才有意义。不是有一个点,就有了新型工业化,它的重点在于“化”。“化”讲究系统性、全面性,局部上在一个省尽管有一个点,但是在整个工业中占的比重是很低的,一个省的单点产业规模占全省GDP的比例也是非常低的,在短期内,它很难变成一个省发展的支柱性产业。所以,东三省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存在三个问题,需要进行调整提升。
东三省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划目前有些过大,短期内能搞出一个就很好,或者东三省倾其全力在一两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上扩大规模,增加实力,在全国有规模性,有能力参与国际竞争,这就是很好的局面。当前应该收缩战线,东三省要坐在一起认真研究,在新型工业化、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中,东北究竟应该做什么?本来东北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基础薄,东三省的财力也很弱,搞战略性新兴产业投入巨大,但是战线拉得太长,成功率不高,短期内要加速发展,就得集中精力,战线不能长。
目前的规划中,很多产业名称前面加了一个新字,但是离战略性新兴产业距离太远。比如电商是信息产业发展的一个派生品,它不是信息技术的核心,旅游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系不大,它是一个富民的产业,但是很难变成一个省的支柱性产业。从东北的实际情况看,东北振兴关键在东北工业振兴,其主导产业一定是工业或者直接的信息产业,这也需要规模效应,需要聚焦。
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一定要东三省区域协调发展。东三省之间互相要有协同度,如果没协同度,孤零零地独自搞一个东西,然后跑到长三角去搞资源配套,距离长、运输费用高,成本立刻就上升。当年为什么要将一汽放到长春?因为考虑到汽车产业需要大量的钢铁,而当时全国最大的钢厂就是鞍钢,所以中国第一个汽车制造厂就只能放到东北。当时,因为长春工业不如哈尔滨和沈阳,后来就放到长春拉动一下吉林经济,这个战略布局非常重要,到现在吉林省的支柱性产业仍然是汽车产业。设想一下,汽车产业放到沈阳就是锦上添花,因为辽宁重工业基地大企业多,在当时不差一个一汽,但是放到长春,效益就体现出来了,它充分体现了经济的协同性。所以东北要发展,就要加强经济协同。
2023年,习赴黑龙江考察并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时作出重要指示,“牢牢把握东北在维护国家‘五大安全’中的重要使命”。“五大安全”即“维护国家国防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能源安全、产业安全”。东北的使命定位和国家的安全大局休戚相关,这也是东北的特点所在。东北现在经济规模落后于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区,经济活力不足,但是东北要善于发挥自己的优势。
这是东北区域一大优势。2024年吉林省人均产粮1826斤,是全国其他地区的三倍。东北人口才占全国的1/14,生产的粮食占全国20%,东北是全国粮仓。粮食虽然不直接是经济资源,但它是战略资源,无粮则乱,东北事关粮食安全,要做好这个文章。首先要做好粮食的精加工,发展食品工业。我国现在食品工业基本都在东南沿海,这是东北的一个弱点。当年珠三角充分利用对接香港的机会,把香港一些新兴的科技含量较高的食品工业引进过来了,它生产的食品就适应市场的要求,所以我们要做好粮食这篇大文章,将东北的特点和优势所蕴含的经济潜力发挥出来。
东北的基础工业中,装备制造有优势,以黑龙江哈电集团为例,它生产的大电机、大水压机、大涡轮机,大型电站很有市场,但是产量有限,它不是那种满足群众日常生活的日用品和普遍性的生产资料产品,但是这些产业是国家的战略性产业,是国家的后盾。为保证对国家战略产业的支持,国家可以相应给一些政策或者给一定的资金作为补偿,对地方经济实行扶持。
东北位于边疆,发展遇到问题,尤其是人口问题。全国人口现在开始减少,东三省是率先人口下降的省份,边境地带尤其突出。这个局面如果不扭转,那么我们的边境地带就会出现空虚,如此一来,后果很严重。在这种情况下,固边戍边守边是一个迫切的难题,需要国家来支持,需要地方来努力。可以考虑的是,在东北的边境地带有意识地发展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吸纳一部分外来人口到这里就业,主要目的不是单一创造经济效益,更主要的是要吸纳人口,巩固边疆。东北是好山好水,宜于人类生存,我们一定要保持一定的人口居住,巩固我们的边疆。
东北民营经济做大做强,更多的新质生产力就会孕育在黑山白水之间,东北工业振兴,东北振兴将越来越近。
中国工业报:除了产业规划布局本身之外,从外在经济环境看,东北还有哪些需要格外关注的因素?
邴正:实现东北工业振兴、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一些条件的积累,但东北对一些高精尖的人才、技术等资源的吸引力是不足的。从经济结构来看,这很大程度上是民营经济不发达导致的严重后果。腾讯等企业最初规模不是很大,它有一个由小快速长大的过程。相较而言,东北整体民营经济不发达,民营经济成长速度变慢了,民营经济尤其一些有活力的产业在向东南沿海集中。民营经济的多样性多层次性多元化,决定了它对人才的集聚能力是很大的。
民营企业没有活力,严重妨碍人才聚集,甚至形成一定的断层,尤其是缺乏相匹配的产业配套,导致一些企业只能孤军奋战。所以东北振兴要破局,要快速壮大民营经济。东北传统的计划经济色彩仍有,干部的思想不够解放,整个社会服务意识不高,产业结构单一,导致经营粗放,企业在市场经济竞争中的优势不明显,这都对民营经济成长带来很多问题。东北要打破束缚,通过经济社会治理管理全方位的转型,逐步厘清体制机制,切实引导支持民营经济做大做强,如此一来,更多的新质生产力就会孕育在黑山白水之间,东北工业振兴,东北振兴将越来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