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夫山泉在云南少数民族聚居区捐赠5个茶叶初制加工厂,全部交给当地,助力云南茶产业标准化和工业化。
2.公司与南涧县茶厂合作,提高收购价,使茶农多赚400多万元,同时投入500万元进行设备升级改造。
3.除此之外,农夫山泉计划在普洱、临沧少数民族聚居区捐资建设5座茶叶初制加工厂,预计投入约1亿元。风云体育下载
4.通过技术赋能、产业整合和价格牵引,农夫山泉帮助当地农民从“卖原料”转向“卖标准”,保障产业可持续发展。
5.农夫山泉参与上游茶产业供应链搭建,为自己在未来竞争中加码,同时也将目光瞄向海外。
近期,农夫山泉在云南少数民族聚居区捐赠5个茶叶初制加工厂,建成后全部交给当地。
在此之前,农夫山泉已经在江西赣州、新疆伊犁、广西横州等地深入产业上游,搭建出一套现代化农业组织模式,帮助当地农民致富、地区稳收。
产业助农并非易事。期间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还不一定能换得营收;而且还会被嘈杂的舆论环境质疑,实属费力不讨好。
即便如此,农夫山泉创始人、董事长钟睒睒和农夫山泉还是走上了这条艰难而正确的路。钟睒睒多年的农村生活经历,让他对农民有特殊感情,多年事业一直和农业密不可分。
而对于一家企业来说,农业也是一块试金石,尤其是当成为行业龙头企业时,身上所肩负的还有为社会创造更多价值的担子。
去年5月份以来,钟睒睒曾四次来到云南调研茶产业。他发现,这里的茶叶滞销情况非常普遍,茶农压力非常大。比如,景东当地的茶农采摘回来的茶青,一斤才卖3元。这样的价格,可能在很多地区可能连采摘的工时费都不够。
农夫山泉决定提高收购价。原本2.8元一斤的夏秋鲜茶叶,农夫山泉给出4元的收购价,光是这样一个动作就让茶农多赚了400多万元。
与农夫山泉合作的南涧县茶厂负责人周红海表示,去年5月,与农夫山泉签订了协议,合作以来农夫山泉公司即从周红海的茶厂中收购干茶20余万公斤,目前已占到茶厂全年交付量的60-70%。与此同时,去年周红海茶厂对农户的鲜叶收购价格也较往年增加了20-30%。
为了达到农夫山泉的收购标准,已经先期投入500万元资金进行设备升级改造,未来可能会再投入1000万左右,这已占到他日常全年销售额的一半。
2024年农夫山泉在滇收购茶叶6亿元,2025年预计将超10亿元,相当于为795.7万脱贫群体人均增收125元——这还只是原料收购环节。
与当地茶厂合作只是农夫山泉的第一步。“其他地方不是自己长出来的,这个地方(云南的茶叶)是自己长出来的”。去年几次云南考察,让钟睒睒惊讶于云南茶的禀赋,也让其看到了云南乃至整个中国茶产业的困境。
“这些问题都要我们这些工业企业站出来去解决问题,因为这些不是研究者能解决的,需要工业化,需要标准化”。
授人之鱼、解决茶农短期的收入后,农夫山泉也继续授人以渔。考察过几处茶叶产区后,综合各地的收入水平,钟睒睒决定在普洱、临沧少数民族聚居、人均收入水平较低的茶叶主产区捐资建设5座茶叶初制加工厂,安装目前国内最高标准生产线(日处理鲜叶100吨),预估共投入约1亿元,计划2025年3、4月陆续投产运营。
除了捐赠建设硬件设施和设备外,农夫山泉还提前安排专家到现场调试设备、并对运营主体从生产团队搭建、生产技术要点、生产流程梳理和风险管控等进行全方位的技术和生产培训,给当地留下先进的标准化生产理念,让产线真正发挥潜力、让毛茶初制厂具备工业茶的运营思路和生产能力。
而完成捐赠后,农夫山泉管理两件事,一是与经营者确定收购价;二是确定茶叶收购标准。“我们不是要取代农民,而是通过技术赋能让他们成为产业链的价值主体。有收购价高者,茶农也可以把茶卖给其他企业。”钟睒睒强调,“企业捐赠现代化生产线并制定严格品控标准,农户在自愿基础上签订保价收购协议。这种模式既保留了家庭作坊的灵活性,又通过工业化流程解决了卫生安全和品质稳定性问题。”
2021年3月,习在福建考察时,创造性提出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三茶”统筹发展理念,为新时代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新茶经”。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多位代表委员也强调要围绕“三茶”统筹发展做好文章,提出要深化产教融合,加大物联网应用技术与茶产业的结合,并建议将茶文化作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云南拥有1200多年的种茶史,但分散的小农生产、落后的加工技术,长期制约着产业发展。“中国茶需要一场工业化革命。”钟睒睒直言,云南茶的天然禀赋早已被世界认可,但长期以来因小作坊生产导致的品质波动,让国际市场望而却步。
现在的景东毛茶厂里,摊青、杀青、揉捻等环节已经迈入全流程自动化,鲜叶“零落地”,温度、压力等参数由数字系统精准控制。工厂还配备了国内顶尖的烘青设备,茶叶品质合格率从52%跃升至90%以上。
景东茶仓茶叶公司总经理刘虎做茶30年了,同时也是农夫山泉捐赠茶厂项目选择的合作伙伴之一。他表示,厂房内安装有目前国内最高标准的茶叶初制加工生产线,单厂日处理鲜叶能力达到了2万公斤,是其他一般初制厂的5倍以上。“按照我们做茶叶的经验,一般都是凭手感,试温度,但现在农夫的这个机器直接就定了操作,是工业化的流程。”
而在毛茶生产端,农夫山泉通过与初制厂合作、技术支持,以及捐赠初制厂的方式,支持云南茶产业的工业化升级。
从赣南脐橙,到新疆伊犁、广西横州、再到云南景东,农夫山泉沉淀出一套可复制的“全产业链改造”模式,即通过技术赋能、产业整合和价格牵引,帮助当地农民从“卖原料”转向“卖标准”,保障当地产业可持续发展。可以想像,这套模式还将继续赋能全国其他地方的农业产区。
农夫山泉捐建的工厂提升了云南茶产业标准化、工业化的程度,也提高了云南茶向上竞争的能力。
景东当地茶品牌“无量八部”茶业有限公司李海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景东茶品质好,一直是大益等企业的供应商,但没有打造自己品牌。农夫山泉带来了品牌化的理念,景东也决心打造“无量八部”这个品牌,实现景东茶的品牌化发展。
聚焦茶产业之外,农夫山泉还拓展上游,已决定在昆明市东川区投建瓶装水和饮料生产基地,预估该项目总投资10亿元,年营收10亿元,年税收8000万元,预计2026年完成投产。
这一行动与中央一号文件强调的“发展富民产业”形成闭环:当云南农民种植的茶叶在当地被收购被加工最终成为瓶装水和饮料生产基地的一份子,乡村振兴便有了最坚实的注脚。
钟睒睒所说的“垂直型企业”也有了更确切地演绎——扎根在土地里,长出根系,从农民,到工业、商业、售后服务、消费者反应,最终形成品牌。
去年央视的《对话》节目中,钟睒睒比较“垂直型企业”和“平面型企业”之于商业社会的价值,“你做成这样的企业,就是直播带货,今天带了货,明天完了,明天又换一个(继续带货),产业没有进步,一定要这样(做垂直型企业),任何一个产业像丛林一样,垂直型的企业形成商业的丛林,平面型的企业(就是单纯)收割。”
在最近的制茶工厂捐赠仪式上,钟睒睒再次提到“垂直型企业”,呼吁各方企业能够和农夫山泉一同垂直发展。“我们希望我们这棵树(扎根)在景东,这个根就是农夫山泉长期扎根于景东的一个点,也是我们垂直发展的一个点。所以我们希望这个工厂能够作为第一个投产工程。”
抛开钟睒睒的个人农业情节,从企业长效发展角度,农夫山泉帮助农业也是帮助自己。
农夫山泉在上游产业链的投入也回馈到消费市场上,给企业带来直接收益。农夫山泉的NFC100%冷压榨橙汁果汁饮料在去年7月份销售额接近450万,成为市场黑马;据统计,2021至2024年,农夫山泉茶饮料年增长率均突破40%,2022-2023年,增长率更是达到83.8%。
尤其是去年,农夫山泉饮茶类产品收益首次超过水类产品,贡献了整体收入的近四成;与此同时,无糖茶饮料市场竞争加剧。艾媒咨询,2023年中国无糖饮料市场规模达401.6亿元,预计2028年将增长至815.6亿元。另据尼尔森,截至2024年6月,无糖茶全国线下销售同比增速高达80%。
未雨绸缪的考虑下,农夫山泉参与上游茶产业供应链搭建,也是为自己在未来竞争中加码。“从今天看起来,是农夫山泉帮助了农民增收。但是明天看来,是农民帮助了我们,牢固了我们的供应链,加强了我们的供应系统。所以,从长远来看,我们与农户之间,是一个互助联合体,互为需求。”钟睒睒认为。
另外,农夫山泉已将目光瞄向海外。钟睒睒直言,“我们到云南来,就是为了走出去。如果不是为了走出去,就不会到云南来。”农夫山泉的出海计划也非常明确,先到发达国家再到东南亚。倘若出海起航,势必对上游供应链的抗压性提出挑战,农夫山泉提前布局也为拥抱更大市场作准备。
钟睒睒称:“商业只有互为需求,平等互利,它才是一种文明形式。我自己25岁以前是一个农民,也是从农民走到今天。相信商业文明,一定能给中国农村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