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上海4月17日电(记者杨金志 黄安琪)思源电气的智能产线上,机械臂正组装即将出口中亚的高压断路器;施耐德电气的零碳车间里,传感器捕捉着每克二氧化碳的踪迹;雄克精密展示厅中,能抓起生鸡蛋的电动机械手诠释着德国“隐形冠军”的中国故事……
从1995年的村镇洼地到2025年的千亿产业集群,上海市莘庄工业区用30年诠释了“制造,没有平凡时刻”的真理。
常说“要把一克重量送上天,需要花费一克黄金。”包裹在飞机外壳的蒙皮,为了减轻重量而被加工成如同鸡蛋壳一样薄。过去,为了加工一张飞机蒙皮,需要将其放在化学试剂里浸泡腐蚀,通过22道化铣工序,制作完成后也会伴生大量污染物。如今,通过高精度数控机床,以及“一托一刀”的对称精准同步运动设计,上海拓璞数控实现了在“鸡蛋壳”上的高精度“舞蹈”,加工出壁厚均匀、精度一致的高质量飞机蒙皮。
拓璞数控企业创始人、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学院教授王宇晗介绍,拓璞数控研制的立式双五轴镜像铣装备,加工的最薄壁厚仅相当于一张身份证的厚度;研制的12米卧式双五轴镜像铣装备,解决了大尺寸蒙皮精密加工的难题;发明的柔性装卡—在机建模—加工规划成套工艺系统与软件,实现了任意形状蒙皮的快速装卡与自动化生产……
毗邻拓璞1月开工建设的新工厂,透过思源电气集团总部智能制造车间落地玻璃,记者看到,3名身着深灰色工装的工程师,正操纵机械臂将两米多高的绝缘套管精准嵌入110千伏壳体,已经安装好的银灰色金属构件,即将进入下一道组装流程,这些高压设备走下产线后,一部分将通过海运发往海外。
窗外的交货区,即将发往海外的高压组合电器(GIS)产品相关部件正在进行最后调试装车。这项斩获国家电网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的“硬核科技”,曾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场馆电力保障中一战成名。
“真正的突破是从设备出口到技术标准输出。”思源电气集团党委书记陈照平指着电网设备模型说。如今思源电气出口业务已遍布70多个国家和地区,主要包括拉丁美洲区、非洲区、中亚区、风云体育注册中东、欧洲、东南亚等地区。公司推出的“构网型储能系统”正与西门子等国际电气巨头设备同台竞技。
“扎根闵行二十多年,我们见证了这里从制造业基地向科创高地的转型。”陈照平说。
“制造,没有平凡时刻!”记者注意到,在莘庄工业区的杯垫上、本子上、会议大门上,都写着这条标语。30年来,小到螺丝扭矩的毫厘之争,大到国际标准的话语权制定,在莘庄工业区,大大小小的企业诠释了“专精特新”的深刻内涵。当全球产业链深度重构,中国制造正需要更多这样的“单项冠军”,以硬核科技线,用极致服务赢得世界口碑。
在位于莘庄工业区的施耐德电气上海低压终端电器工厂车间内,协作机器人正精准地抓取零件,工位旁的电子屏实时跳动着能耗数据。这座2011年入驻园区的工厂,如今已升级为国家级“绿色工厂”和“零碳标杆工厂”。
穿过厂房屋顶的光伏矩阵,阳光被转化为绿色电能——自2018年起,847千瓦的光伏系统已为工厂贡献近30%的用电量,年发电量达88万度,相当于每年减少900吨碳排放。
车间内,高亮度LED灯取代传统照明,能耗骤降;空压机经智能化改造后,能耗下降30%,生产效率却提升15%。数字化是这里的“绿色密码”。通过EcoStruxure能源管理系统,每一台设备的碳排放被实时追踪,故障预警精准至毫秒级。2024年,这家工厂获评上海数字化绿色化协同发展最佳实践案例等荣誉。
“零碳不仅是目标,更是竞争力。”厂长高雅指着屏幕上跳动的能效曲线说道。这座工厂的实践,正为全球制造业提供绿色转型的“中国样本”。
在“双碳”目标引领下,莘庄工业区正掀起一场“绿色革命”,以“碳路者联盟”和智慧能源网络为双引擎,协同绿色低碳专班,探索工业园区低碳转型的“上海闵行样本”。
“碳路者联盟”由上海市和闵行区两级生态环境局专业指导,莘庄工业区管委会牵头发起,以园区企业为主体,汇聚三菱电机、大金空调等26家行业龙头及专业机构,构建起“政企研”协同的减碳生态圈。
在能源管理领域,工业区创新打造“节电网”体系,依托“虚拟电厂”实现 “削峰填谷”,平衡电力系统供需,现总可调量2880kw。2024年,参与夏季需求响应17次,节约用电达31779.93千瓦时,用户获取收益83274元。目前,参与企业达49家,2027年计划扩展至60家以上,并将积极探索绿电绿证交易、碳普惠等机制,推动能源体系从“被动节能”向“主动造能”升级。这场“绿色革命”助力工业区稳步迈向“2025年降低10%,2027年降碳20%”的目标。
“方圆几公里内,我们的三大业务——夹具、自动化抓取和汽车电子解决方案,都能找到应用场景。”雄克公司的全球销售副总裁Harald Dickertmann细数周边合作伙伴:机床领域的山崎马扎克距离此地只有3千米,恩格尔机械(上海)有限公司2千米,上海汇众萨克斯减振器有限公司仅一墙之隔 ……
莘庄工业区30年的高端制造积淀,为雄克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生态圈。“Hand in hand for tomorrow”是这家家族型德国企业的标语,Harald Dickertmann特别提及工业区的“集群效应”,“上海谈高端制造,莘庄工业区是不可忽视的板块。这里既有历史积淀,更蕴藏未来能量。”
莘庄工业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常务副主任林艺介绍,上海莘庄工业区以智能制造、商业火箭、生物医药、汽车产业、绿色低碳“五大专班”为引擎,打造全链条服务生态,推动高端制造与新兴产业协同发展。依靠“产业地图+专班服务+基金支持”机制,莘庄工业区构建起“热带雨林式”创新生态。
在智能制造浪潮下,上海莘庄工业区还以“政校企”联动平台为纽带,打通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最后一公里”,为园区企业精准输送高素质技能人才。例如,借鉴奥地利双元制经验,恩格尔机械(上海)有限公司正在努力促成与闵行职业技术学院开设“订单班”,学生交替在校学习理论、在企实训操作,毕业即获欧盟认证职业资格,留用率达100%。工业区还推动上海电机学院与5家企业共建产教融合实践基地,围绕汽车、新能源等领域定向培养“现场工程师”。
“创新的价值不在于某个惊天动地的‘高光时刻’,而在于将分分秒秒都变成突破的战场。”林艺说。当车间里的传感器在深夜闪烁,当会议室的咖啡杯再次续满,当人才沙龙的思想火花“点亮”星辰,这座园区正在用每秒的进化,“雕刻”创新的“年轮”。